专题:下半年市场或迎修复性回暖 成长股胜率将大幅提升
历经国内A股市场的震荡调整,权益投资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持续加大,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基金经理也在不断“走下神坛”。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就有至少60名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不再管理任何公募产品,其中管理经验相对较少、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年轻基金经理占据多数,基金经理转岗研究员的案例也在不断出现。
在业内人士看来,主动权益投资的优势就在于研究的深度和策略调整的灵活性,但在近几年市场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这样的优势并没有得到显著的体现,业绩表现欠佳也使得整个公募行业压力山大。不过,这恰恰也给基金经理的投研能力提供了“试金石”。
为了充分发挥和提升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基金经理投资能力,部分基金公司建议,应重点考核长期业绩,特别是在不同市场周期中的表现,以及投资风格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并且,需要配套相应的约束机制,避免基金经理因短期业绩诉求而在实际投资中进行风格漂移。基金公司也要建立与业绩挂钩的薪酬体系,并且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激发基金经理潜力。
● 本报记者 王鹤静
“清仓式”卸任情况频现
近日,东吴基金旗下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后转岗研究员,引发了市场的关注和热议。
根据东吴基金公告,因工作调整,自6月21日起,丁戈不再担任东吴阿尔法混合、东吴新经济混合的基金经理,王瑞不再担任东吴安享量化混合、东吴安盈量化混合的基金经理,两位基金经理分别转任高级行业研究员和行业研究员。
结合两位基金经理过往的业绩表现来看,Wind数据显示,丁戈自2021年12月起开始接管东吴阿尔法混合、东吴新经济混合;截至2024年6月21日,丁戈管理两只产品的累计收益率分别为-69.16%、-53.69%。王瑞则是自2023年1月起开始接管东吴安享量化混合,截至2024年6月21日,该产品累计回撤55.45%。
在大幅回撤的背后,中国证券报记者通过梳理两位基金经理上任后的季度持仓情况发现,丁戈的换手较为频繁,以东吴新经济混合为例,2021年至2023年,该基金的佣金规模比逐年攀升,由0.9%升至2.6%,位居主动权益类基金前列。并且,该基金2022年三季度重仓的锂电池板块、2023年三季度重仓的新能源车板块、2024年一季度重仓的人工智能(AI)板块股价均遭遇重创。
王瑞则“偏爱”新能源板块,调仓幅度相对较小。以东吴安盈量化混合为例,从2023年一季报至2024年一季报,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奥特维、福斯特、隆基绿能、天合光能等始终占据该基金前十大重仓股的位置。截至6月26日,上述个股自2023年以来累计跌幅巨大。
在近年来A股市场持续震荡的背景下,主动权益投资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显著增加。基于多方原因,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情况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26日,今年以来至少已有60名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不再管理任何公募产品。
其中,部分相对资深的基金经理,例如王伟、李文宾、范妍、贾成东、国晓雯、董山青等,均在年内完成卸任或离职。并且,部分基金经理已加盟新公司,根据中基协网站的信息公示,李文宾、范妍已分别加盟了永赢基金、富国基金。
整体来看,多数“清仓式”卸任的基金经理管理产品的年限较短,管理起始时间普遍在2019年及以后,且管理规模相对较小。业绩作为基金经理重要的考核标准之一,同样在这些“清仓式”卸任的基金经理身上有所体现。例如,丁戈、王瑞以及诺德基金牛致远、创金合信基金李志武等,均在2021年及以后首度管理公募产品,然而在任职期间,他们管理的产品净值普遍出现大幅回撤。
收益风险综合评估
近年来受行情震荡分化影响,主动权益投资迎来低潮期。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多家公募机构了解到,因业绩欠佳无法完成考核而被动卸任的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基金经理数量持续增加。
特别是对于管理年限较短的年轻基金经理而言,北京某第三方机构人士观察发现,由于缺乏投资经验,他们在市场波动时很难做出最佳决策,往往面临较大的业绩和赎回压力。当市场趋势与投资策略不匹配时,市场风格的迅速切换也会导致年轻基金经理难以适应。
“基金公司基于业绩压力和市场考量,可能更倾向于依赖有经验的基金经理。年轻基金经理因为经验不足,权益市场的波动和投资者的稳定回报期望会对他们构成挑战,有时很难达到公司严格的考核标准。部分基金公司可能更倾向于短期看到投资回报,所以对于年轻基金经理的培养和容忍度也相对有限。”该人士表示。
除直接离职外,基金经理转岗研究员的情况也在持续出现。2023年12月,光大保德信基金的基金经理陶曙斌转岗至权益管理总部股票研究团队,海通资管的基金经理李晨转岗至权益研究部研究员;2023年8月,国元证券的基金经理陈帅转任研究岗位。
“基金公司会在评估后做出相应的人事调整,例如内部转岗、提供培训、重新分配职责等,最大化发挥基金经理的专业能力。”北京某中型公募机构人士透露,转岗到研究员是较为常见的情况,这样不仅能缓解基金经理的业绩压力,还能实现公司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职业规划调整,使其在研究岗位继续发挥专业价值,加强投研内功建设。
整体来看,基金公司愈发重视对于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基金经理长期业绩和综合能力的评估。为了更全面审视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和业绩持续性,多数基金公司已将考核期延长至三年,部分甚至延长至五年,以鼓励基金经理形成稳健的投资风格,摆脱对短期收益的过度追求,避免风格漂移。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多家基金公司销售部门获悉,近年来回撤较大的基金产品会面临较大的赎回压力。因此基金公司在对基金经理进行考核时,不仅考量基金收益率,更关注基金波动率、最大回撤等风险控制指标。基金经理不仅需恪守法规与行业规范,其合规行为和风险管理能力也成为重要的考核项。
发挥主动投资优势
市场投资的逆风期对于每一位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基金经理而言都是严峻的考验。某头部公募机构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基金经理不仅要承受市场波动的煎熬,还要承担持有人和渠道的压力,需要有强大的内心来抵御市场的非理性下跌,等待和寻找新的机会。
“主动权益投资的优势就在于研究的深度和策略调整的灵活性,但在近几年市场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这样的优势并没有得到显著的体现,业绩表现欠佳也拖累了整个公募行业,进而引发投资者‘用脚投票’。”该人士对于这样的结果也深感遗憾。
并且,面对强监管的行业趋势,该人士表示,主动权益基金经理要想创造稳定的投资回报,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需要出色的投资策略,比如基金经理可能更倾向于选择风险低、收益稳定的标的,减少高风险投资,以规避业绩惩罚,还需要在客户服务、市场分析等方面展现优势,同时需要确保投资行为符合日益严格的监管和合规需求,无疑是增加了操作难度。基金经理可能更加注重提升专业能力和团队协作来应对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近几年,主动权益类基金整体表现不如此前亮眼,引发了投资者信心不足。但放眼长期,主动权益类基金依然会大概率跑赢指数。”在该人士看来,对主动权益投资信心不足,并不是要全盘否定主动权益投资和优秀的基金经理,这样的环境和背景其实也是给基金经理的投研能力提供了“试金石”。
为了充分发挥和提升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多家基金公司建议重点考核长期业绩,特别是在不同市场周期中的表现,评估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与公司整体的契合度,以及投资风格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并且,需要配套相应的约束机制,避免基金经理因短期业绩诉求而在实际投资中进行风格漂移。
更为重要的是,基金公司也要建立与业绩挂钩的薪酬体系,通过绩效奖金和股权激励等方式,实施长期激励计划。同时,基金公司还可以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例如晋升、培训、学习等方面的资源,激发基金经理的发展潜力。
团队建设方面,排排网财富理财师姚旭升表示,未来基金公司应当通过专业的分工协作形成多元化的投资风格,打造出稳定且专业的投资团队对产品进行管理,降低产品运作对个人的过度依赖。这样即便是遇到人员流动的情况,也能保持基金策略的延续性。淡化明星基金经理个人对公司的影响,加强投研体系的建设和人才队伍的培养,促进行业形成健康稳定的发展趋势。